我認為,思考、提問、拆解問題和想像的能力最為關鍵。過去我們要完成一件事情,通常會花很多時間執行所有步驟;但現在有了 AI 工具,我們可以把重複或較耗時的部分交給 AI,自己則專注在最有價值的思考與決策上。
AI 為何只能是輔助,而非完全取代?
- 我們依然需要自己決定「要傳達什麼」
- AI 能替我們把內容寫得更通順、易讀,但如果一開始我們不知道要說什麼,AI 也無法幫我們決定真正想表達的重點。
- 所以,最重要的是先想好資訊內容、目標、觀眾需求,再用 AI 來完善表達方式。
- 品味與判斷能力無法外包給 AI
- AI 或工具可以幫我們產出許多版本的文案,但最終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去「挑」哪一個比較好。
- 培養品味需要經驗與反覆比較,並且要知道自己覺得好的標準是什麼。
- 如果每件事情都只靠 AI,久而久之,我們的判斷力只會退步。
拆解任務與快速實驗
- 面對任何任務或專案,我們可以把它「拆解」成幾個動作或流程,然後決定哪些部分讓 AI 或數位工具協助。
- 例如,我會先構想需求和架構,接著把重複性的程式撰寫或一些簡單的排版交給工具處理。
- 這樣一來,我們能大幅縮短產出時間,並把精力投入到更需要創意和判斷的部分。
平衡使用 AI 與保持自我能力
- 我常用 AI 來產生或潤飾文章,但我還是會自己思考大綱與主軸。
- 在寫英文 email 時,雖然我可以用 AI 幫忙潤稿,但我還是盡量先動腦寫出初稿,並定期練習寫作,以免英文能力退步。
- 在做提案或規劃時,我會先試著自己提出想法,再跟 AI 討論或請 AI 給建議,並比較哪種做法更可行。
- 透過這樣的方式,我不僅能用 AI 省時省力,也能確保自己的思考與品味持續成長。
對未來科技的謹慎
- 有人會問 AI:「如果想讓人類的能力一步步減弱,可以怎麼做?」AI 能馬上提出一些可行策略。
- 這證明 AI 的確很強大,但也提醒我們,在使用 AI 的同時,要警惕自己是否過度依賴,避免讓思考與判斷力被偷走。
- 掌握工具、提升自己,才能在數位時代脫穎而出。
結語
在 AI 與數位時代,真正難以取代的就是我們的思考、提問、拆解問題與品味判斷。AI 讓我們可以快速完成繁瑣步驟,但如果我們失去自主思考與判斷能力,就可能被 AI 所牽著走。只有在保有自己對事物的想像力、好奇心與價值判斷,並懂得如何有效運用 AI,我們才可以在這個時代更有競爭力,也能更自由地實現我們想要做的事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