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靠 AI,打造了一個自動記錄人生的 LINE 機器人,成本 0 元

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8 月 06 日

我一直想記錄時間花在哪裡,但用了各種APP只能堅持兩周,直到前陣子,我靈光一閃:我每天都在用 LINE,何不讓 LINE 成為我的自動日記?

於是,我靠著 AI 的幫助,花了大約一小時,打造了一個專屬的 LINE 機器人。

它會每天在隨機的時間跳出來問我:「你在幹嘛?」我只要回覆過去一小時做了什麼,它就會自動幫我把內容和時間,整整齊齊地記錄到 Google 試算表中。

這些看似瑣碎的紀錄,匯集成了一張專屬於我的「人生儀表板」。我能清楚看見時間花在哪、哪個專案在推進,甚至能分析出我的高效時段,我變得更加積極地去運用每一個瑣碎時間,因為我想為自己「又推進了一點目標」而記上一筆。

我不再只是「感覺很忙」,而是能確實證明,我真的為了理想的生活付出了行動。

你可能會想,做這個東西是不是很難?要學很久的程式嗎?

老實說,在 AI 時代,寫程式最挑戰的,往往不是程式碼本身,而是兩件事:

  1. 你懂不懂「描述自己的需求」?
  2. 你懂不懂「選用適合的工具」?

只要搞懂這兩件事,AI 就是我們最好的工程師,對的~就是很紅的Vibe Coding

我的原則:從「最小可行」開始

這次的 LINE 機器人,我能在一小時內完成,秘訣就是遵循一個最重要的原則:「需求越少,越容易開始」。

雖然我腦中已經天馬行空地想到未來可以怎麼分析我的生產力,但我會先踩煞車,專注在那個「最想達成的小目標」上。

對我來說,這次的最小目標就是:

  • 核心功能: 一個會「隨機問我問題」的機器人。(定時通知就像放羊的孩子,久了我就會忽略它,隨機反而效果更好!)
  • 記錄方式: 用我最習慣的 LINE 回覆,並自動統整到 Google Sheet。

需求就這麼清晰。不要想著一開始就做一個完美的產品,那樣很容易因為太複雜而永遠無法上線。先從自己的使用回饋中,找到最真實的需求,再慢慢優化。

把 AI 當成夥伴,而不是許願池

當我定位好需求後,就可以開始「使喚」AI 了。

但我不會只丟一句「幫我做個 LINE 機器人」給它。相反地,我會把它當成一個真正的專案夥伴,並採用我的「AI 協作兩步驟」:

第一步:需求訪談 我會對 AI 說:「我現在想做一個自動記錄時間的 LINE 機器人,請你像一個專案經理一樣訪談我,幫助我把這個規劃變得更具體。你需要問我:我想達成什麼效果?我腦中的具體功能有哪些?」

第二步:技術選型 當我們來回討論,把需求溝通清楚後,我會請 AI 給我一份總結,並根據這份需求,推薦最適合的實作工具與路徑。

把需求溝通到這個程度,AI 產出的程式碼才會精準,也才真正幫我們省下時間。

一個誠實的提醒,以及我的工具推薦

當然,我也必須坦白說,對於完全沒接觸過的朋友,實際操作時,有幾個步驟可能會稍微卡關,例如:找到 LINE 的 Messenger API 在哪、如何將寫好的 Google App Script 程式碼部署到 LINE 的後台、以及找到自己專屬的 Line ID 等。

但別擔心,這恰好是 AI 能發揮最大價值的地方!

當你卡關時,就把錯誤訊息或不懂的地方直接丟給它,把它當成你的專屬技術顧問,一步步問到懂為止。

而這次我們最終選擇的工具,是我個人大推的 Google App Script!

它完全免費,就藏在你的 Google 帳號裡,跟你的文件、試算表、信箱完美整合。除了這次的 LINE 機器人,我還用它做過:

  • 五分鐘產出專業問卷: 在 ChatGPT 列好題目,請 AI 寫成 App Script,一份設計好的 Google 問卷就自動生出來了。
  • 每天自動清理信箱: 設定好規則,讓它每天幫我把沒用的促銷信、通知信給封存或刪掉。
  • 自動比對活動場次: 辦活動時用小程式碼讓它自動標記上百個場次與教室的衝突,省下超多眼力。

現在,輪到你動手玩了!

以前聽起來要學很久程式才能做到的事,現在因為 AI,門檻真的大大降低了。

這真的是一個很棒的時代,關鍵不再是你「會不會」寫程式,而是你有沒有一個「想解決的問題」,以及你是否懂得如何與你的 AI 神隊友溝通!

所以,我這裡有兩個邀請:

  1. 你最想解決的生活小問題是什麼呢? 是想自動抓取特價資訊?還是自動提醒繳卡費?歡迎在底下留言,分享你的點子,說不定下一次我就會挑你的題目來實作分享!
  2. 如果對這次的「自動日記機器人」詳細步驟感興趣的朋友很多,我之後也想規劃一場線上直播教學,帶大家從零到一把它做出來,也跟大家分享怎麼有效的Vide Coding – 界定需求、選擇工具、讓最小可行的上線、持續優化

個人頭像照片
Sophie
文章: 17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
本文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