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 AI 終結知識焦慮?三個行動,打造專屬於你的智慧閱讀系統

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6 月 19 日

我們這個時代的「知識病」

有太多的書該讀,我囤積的是書單,還是焦慮

書本並非知識的唯一來源,而是拓展我們認知邊界的工具之一

它可能只是一個思想的接觸點,讓我們意識到「原來有這樣的概念存在」,進而引發思考。

它可能是獲得明確步驟的解決方案,讓我在遇到特定問題或是場景時,可以找到有效的步驟解決問題或是達成成果

當然,Podcast、線上課程或實體交流也都能拓展認知,但書籍的獨特價值在於其「系統性」以及取得的成本低。

由專家對特定主題進行完整梳理後,書籍能清晰呈現研究的脈絡。

對我而言,這就像有位專家直接告訴我某個領域的核心知識。

然而,現實的挑戰是:有用的書太多,我們的時間卻太少。

關鍵是如何在對的時間,獲取能內化為決策系統的知識?

AI時代的解方:如何聰明地「問」與「用」

我們開始把各種資料變成引線,去找到真正有興趣的知識

那我們就不一定要從單一來源獲取全部的資訊

或是有了資訊之後,我怎麼更有效地內化成我的日常行動

下面我會介紹三個獨特方法:

行動一:用AI當你的「知識探勘員」。

我最近在讀一本書-稀缺,核心概念是我很有興趣的,但是讀了1/10 我就覺得滿困難的

這時候,除了直接問AI「核心概念是什麼」之外,我發現有更好的提問方式:

  1. 建立連結:「有一本書叫做《稀缺》,你覺得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?」(善用Chatgpt的記憶功能,先找到跟自己的連結)
  2. 尋找替代路徑:「我覺得這本書很不易讀,你有推薦的其他類似概念的著作嗎?」

這樣做的好處是,我確定該本書的資訊是我需要的,且跟自己有連結可以解決自己問題的,我會多願意花一點心力克服困難

當我發現一本書讀不下去時,我也會判斷自己是否缺少了『先備知識』。

與其原地苦讀,我會選擇先去找同類型、但更容易理解的書來建立基礎。

我相信,就連文字理解能力本身也是一種需要培養的先備知識,先把能力練起來,才能有效吸收更艱深的內容。

這個「帶有目的的閱讀」策略,就像是我今天很想吃大腸麵線,我會精準地去蒐集我想要的店家

廣泛的閱讀就像是我去盲選餐廳,也許我會選到我超愛,也有可能覺得很難吃

使用AI就像是找到一位值得信賴的美食KOL,我信任他吃過大部分的餐廳,我去問他:「這個餐廳(書)我會喜歡嗎?,或者「這個餐廳的菜色(概念)我還不懂得品嘗,你可以先給我這個風格的入門料理(入門書)嗎?」

行動二:將一本好書的精華,打造成你的專屬AI顧問

為什麼我相信書中有明確的解決方案,因為我認為寫這本書的專家有個明確的框架

所謂框架,就是一套用來理解、分析、或解決問題的結構性概念與邏輯規則

它就像我們思考時的「作業系統」,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,幫助我們組織資訊、聚焦關鍵點、並做出判斷。

每個專家在推進問題或事情時,都依據自己的專業以及經驗,提出了一個解決或是進行的框架

這個概念聽起來可能有點抽象,我們用兩個生活中的例子來感受一下:

  • 寫作的框架:同樣是報導一場社會事件,用「新聞框架」寫,會產出重視事實、客觀中立的報導;但如果改用「小說框架」來寫,則會變成一個聚焦人物情感與命運的故事。視角完全不同。
  • 思考的框架:同樣是要規劃一場旅行,我的框架可能是「CP值最大化」,於是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訂機票最划算;而朋友可能是「深度體驗派」,他優先考慮的則是這個城市有哪些非去不可的私房景點。

框架不僅僅是方法,它幾乎決定了我們最終會看到什麼、得到什麼。

那我是不是把所有有用的書寫成 AI Prompt,就能擁有全世界專家的智慧,既省時又強大?

可惜的是完全不行-個人實驗 框架就像一個個放在工具箱裡的專業工具,使用它們有著嚴格的場景限制

你不會想拿一把精密的螺絲起子去釘釘子

同樣地,若只了解框架的皮毛,卻無法鑑別 AI 產出的結果是好是壞,那也是白搭。

那麼,要真正將書中資訊寫成一個能發揮威力的 AI Prompt,我認為,必須先通過以下「三大自我檢核」:

  1. 【完整認識】:我是否真的對這個方法有完整的認識?
  2. 【知道用途】:我是否清楚這個方法是為了解決哪一類特定問題而生的?
  3. 【能夠驗證】:我是否有能力判斷,AI 依此方法產出的結果是正確、有效,還是空洞無物?

那接下來就是怎麼做了,以創新的用途理論這本書為例示範

比方說創新的用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:顧客會為了完成某些任務,而雇用產品或是服務

步驟一:因應這個理論我可以設計出一個Prompt,設計步驟如下

我給AI的Prompt:「請你設計一個關於創新的用途理論的Prompt 讓我來探索我的新產品的特定功能」

AI的產出

請你扮演一位精通「用途理論 (Jobs-to-be-Done)」的產品策略顧問與市場洞察專家。我的目標是深入探索我新產品中的一個「特定功能」對顧客的真正價值。

請你根據我提供的資訊,引導我完成一次完整的 JTBD 分析。你的分析應包含以下幾個核心步驟:

  1. 定義核心任務 (The Job): 幫助我釐清,顧客「雇用」這個特定功能,是為了完成他們生活或工作中的哪個「進步」?(這個任務應該是一個動詞開頭的目標,例如:幫我整理會議紀錄、幫我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)
  2. 挖掘掙扎情境 (The Struggle): 顧客在沒有這個功能之前,是如何完成這個任務的?他們遇到了什麼困難、挫折、或不便之處?(這就是他們想擺脫的「推力」)
  3. 描繪期望成果 (The Desired Outcome): 當顧客成功使用這個功能完成任務後,他們期待的理想畫面是什麼?他們的生活或工作有了什麼具體的改善?(這就是吸引他們的「拉力」)
  4. 分析競爭方案 (The Competition): 顧客目前正在「雇用」什麼來完成這個任務?(注意:競爭者不只是同類產品,也可能是 Excel、紙筆、尋求同事協助,甚至是「什麼都不做」)他們為什麼會「解雇」現有方案,來「雇用」我的新功能?
  5. 點出潛在阻力 (Anxieties and Habits): 顧客在考慮使用這個新功能時,可能會有哪些疑慮或焦慮?(例如:學習成本高、擔心資料安全、不相信效果)。現有的舊習慣又會如何阻礙他們改變?
  6. 提出價值主張與建議: 基於以上分析,請為這個功能提煉出一個最能打動人心的價值主張(Value Proposition),並提供至少三項具體的建議,例如:
    • 行銷文案切入點: 應該強調什麼痛點或成果?
    • 產品優化方向: 如何設計能更好地滿足期望、減少焦慮?
    • 使用者引導 (Onboarding) 提示: 首次使用時該如何引導,讓他們快速體驗到「啊哈時刻 (Aha Moment)」?

步驟二:依據我對書本的理解擴張Prompt:「書中有提到功能面、情感面、社會面,你覺得有需要設計進去這個Prompt嗎?」、「一個好的用途應該要是動詞跟名詞組成的,方便不是用途,請幫我加入限制條件」,但如果我沒有讀過這本書,我根本無法提出這個反饋

  • 定義核心任務 (The Core Job):
    • 【限制條件】 協助我將任務精準地定義為「一個待完成的進步」。任務描述必須是 [動詞] + [目標] + [情境] 的格式。請務必排除模糊的體驗詞彙(例如:「更方便」、「更容易」),並將其轉化為可執行的任務目標(例如:「減少每天回覆客戶郵件的時間」)。【任務的三個維度】 在定義核心任務後,請引導我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拆解:
      • 功能維度 (Functional Aspect): 顧客需要完成的最基本、最務實的目標是什麼?情感維度 (Emotional Aspect):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或完成後,顧客渴望得到什麼樣的內心感受?(例如:感覺安心、感覺自己很專業、減少焦慮感)社會維度 (Social Aspect): 顧客希望透過完成這個任務,如何在他人眼中被看待?(例如:被同事認為很可靠、被朋友視為懂生活的人)
    2. 挖掘掙扎情境 (The Struggle): 顧客在沒有這個功能之前,是如何完成上述任務的?他們在功能、情感或社會層面遇到了什麼具體的困難與挫折?
  • 3. 描繪期望成果 (The Desired Outcome): 當顧客完美地使用這個功能完成任務後,他們在功能、情感、社會三個維度上,分別獲得了什麼樣的理想成果?
  • 4. 分析競爭方案 (The Competition): 顧客目前正在「雇用」什麼來完成這個任務?(提醒我競爭者不只是同類產品,也可能是 Excel、紙筆、土法煉鋼的流程)。他們會因為什麼關鍵原因,「解雇」舊方案,來「雇用」我的新功能?
  • 5. 點出潛在阻力 (Anxieties and Habits): 顧客在考慮「雇用」這個新功能時,會有哪些功能上、情感上或社會上的疑慮與焦慮?(例如:擔心學不會、害怕看起來很笨、不信任新科技)。 6. 提出價值主張與建議: 基於以上完整的維度分析,請為這個功能提煉出一個能同時觸動功能、情感、社會需求的價值主張,並提供至少三項具體的策略建議(行銷切角、產品優化、使用者引導)

    這個從「普通」到「精準」的進化,正是因為我們滿足了前面提到的三個前提,才能辦到。

    因為深刻理解,所以能加入限制條件;

    因為知道用途,所以能聚焦在產品探索;

    因為能驗證,所以敢於挑戰 AI 產出更細緻的成果

    框架是你的工具箱,而非萬靈丹

    最後必須強調,框架是強大的工具,但不是萬能的。

    JTBD 框架在探索「產品用途」時非常好用,但如果遇到的是純粹的技術瓶頸——比如當年萊特兄弟在發明飛機時,目標很明確就是要「飛起來」,困難在於空氣動力學和工程技術,而不是探索誰想「雇用」飛機——這時 JTBD 框架就派不上用場。

    所以「框架」是一個強大的工具箱。但我們需認知到,並非所有作者都會使用「框架」這個詞彙。他們可能稱之為「方法論」、「步驟」或「心法」,書中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他怎麼定義問題、理解現實,並提出解決方案的思維體系,我們就可以把這樣的思維體系框架寫成Prompt

    行動三:用AI當你的「事實查核官」。

    資訊是動態的,我們已知的真理,是科學可證明的最極值

    我們今天觀察到的、測量到的、理解到的,都可能因為明天出現了更先進的工具、更廣闊的視角或更深刻的理論而被更新、補充,甚至推翻。

    知識不是一個靜止的終點,而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

   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

    16世紀以前頂尖的科學家都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,太陽、月亮、星星都圍繞著我們旋轉

    16世紀哥白尼提出日心說,到了伽利略、克卜勒、牛頓的持續努力才證明了真理-日心說

    所以我們讀到的資訊,有可能是錯誤的,因此去驗證就顯得非常重要

    最近,我從一本書中接觸到關於「意志力」的有趣觀點,書中引用了許多科學實驗,來證明意志力在何種情況下最容易被消耗。

    這些聽起來很有道理的結論,背後的細節是什麼?它們真的站得住腳嗎? 當我對這些實驗產生興趣時,我的下一步就是把 AI 當作我的專屬「事實查核官」

    • Prompt: 關於研究意志力,我今天聽到一些有趣的實驗,比方說紅蘿蔔跟巧克力 還有去看紀錄片要忍耐跟放大情緒,怎麼分辨俄羅斯間諜是使用顏色跟文字的辨認,然後意志力是來自同一個帳戶,可以多幫我找一些這樣的資訊嗎?

    請 AI 幫我搜尋這些實驗的原始論文、更詳盡的過程,以及提供了哪些可供查證的來源網址

    有時候我也會反著問:「有沒有任何實驗,反駁了『意志力是單一帳戶』這個概念?」

    幾乎每本書、每位作者在提出一個論點後,都會竭盡全力證明自己是對的。

    我自己寫文章時也一樣,會努力說服你,我分享的經驗是多麼有效。

    這種單向的證明是不夠的。因此,我會主動去尋找自己想法的「壞處與盲點」。

    建立你的「知識輸出」系統

    為什麼我要這麼計較怎麼閱讀,閱讀是一個很低成本且可以快速獲取解決方法的手段

    當我今天有一個問題,或是想完成某個事情,我就去找找看有沒有已經達成我想像中目標的資訊

    而書本就是一個系統性的作法

    當然我們問題可能是複合式的不一定一本書可以解決,或是我也可以找我心中信賴且有能力回答該問題的人

    所以閱讀對我來說,

    • 是為了快樂-我當下想要了解這個資訊,或是體驗這個感覺-比方說讀故事情節
    • 或是我最近在讀NLP,對於這個知識很有興趣
    • 或是我想要解決某個問題-大型專案怎麼做的好

    好的書本就是解決特定問題的專家,或是具有特定經驗的體驗者,用他們豐富的文字將解決的脈絡,或是自身的體驗,盡可能用文字撰寫出來,文字是個成本極低的載體,容易輸出且容易取得

    如果我不是為了快樂,就是為了擴展認知,不然就是為了解決問題,除了快樂是當下滿足外,我想後面兩者都需要靠著實際的行動也就是我定義的輸出,去驗證我的資訊吸收真的有達到效果

    否則我就陷入了一個好像會的誤區,所謂的-上課一時爽,執行火葬場

    所謂「輸出」,形式不拘。它可以是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,也可以是只屬於你的一項行動策略,甚至只是一個微小的生活習慣改變

    我之前讀了QBQ整本書在討論一個解決問題的思維,每當遇到難題,我可以用「那我可以怎麼解決」,「我可以怎麼達成」來去做思考,我沒有寫成文章,但做了生活的改變

    我不覺得讀書這件事情是唯一吸收好資訊的管道,但我認同能出版的書是被經過篩選的,但同時我追蹤的幾位在網路寫作的人,他們的社群貼文給我的認知擴展跟啟發,還有解決方案,有時候都勝過一本書

    與其說讀書,我覺得是依據自己的需求消費一個當下需要的資訊,在社群上如果過度短時間消費太多看起來很有幫助的資訊,但沒有轉成實際行動,那就是徒增焦慮

    找回閱讀的樂趣與力量

    我小時候是個喜歡閱讀的人,但大概五年前,我就陷入一個知識焦慮,彷彿我得學會的比我現在有的能力多很多

    我在這一年比較停下腳步體會整個資訊吸收,還有這些資訊怎麼帶來我的生活改變

    我明確的意識到,我需要的不是多,是精而深入,把某個知識,我理解完可以融會貫通到我的工作以及生活

    有了這樣的體認,我停止消費過多的資訊

    我還是很喜歡在書單裡面新增書,不過我會明確的知道有些書我僅是享受當下閱讀間,我理解作者想傳達的資訊那刻的快樂

    如果這個真的是我很有興趣想要鑽研的知識,我手邊有個隨叫隨到的AI夥伴,陪伴我深入挖掘這些知識展開研究,並且幫助我內化成我的行動

    當閱讀不再是焦慮的來源,而是解決問題的利器時,樂趣自然會回來

    感謝你讀到最後

    個人頭像照片
    Sophie
    文章: 12
    訂閱
    通知關於
    guest

    0 留言
    回饋意見
    查看所有留言
    本文目錄